公告
莘县信息港(http://www.sxxxg.com.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莘县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山东之“山”到底在哪?沙麓山探源竟在莘县?!

发布时间:2018-01-17 09:57:17
核心提示:  莘县信息港本网讯赵明信先生,原籍莘县王奉,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北省工作,曾任职邯郸日报社社长、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
  莘县信息港本网讯赵明信先生,原籍莘县王奉,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北省工作,曾任职邯郸日报社社长、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市检察院检察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现研究传统文化,撰写文章众多,并多有独到观点。此文系赵先生新作,全文史料翔实,论证有力,对理解大名县及莘县、冠县等地的相关名胜遗迹如马陵等地,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山东之“山”到底在哪里?
  
  ——莘县与大名、清丰等县共有的历史名山沙麓山探源
  
  对山东老乡可以提问一个似乎相当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称山东省?山东省到底是对照哪个山来说的?——对此,绝大多数山东老乡可能都没有动脑筋认真想过,很可能想当然地以为是太行山。同样,河北省为什么简称为“冀”?我们常说“冀希望”,“冀”为什么有希望的意思?——对于不少河北的同志来说,这些问题也是不容易说清的。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与历史上的一座名山相关联。而这座历史名山已经崩塌了两千多年,似乎已经被历史遗忘了。我们寻踪这座重要的历史名山,找到它,就可以揭开几个重大的历史奥秘。而且,这座历史名山有一部分还在莘县境内呢。
  
  这座山,就是沙麓山。
  
  山东之“山”到底在哪?沙麓山探源竟在莘县?!
  
  沙麓山的屏蔽与山东夷族
  
  关于沙麓山,大名县解放前的诸本县志均记载有名。它的主峰起自今大名县东北部,向东南绵延伸展。根据几十年前未被全部平整的地貌分析,其几道主峰应坐落在大名县东半部以及莘县的西部边缘和河南省清丰县的北部边缘。《穆天子传》卷六,即东晋郭璞《周穆王盛姬死事》记载:周代,周穆王和其爱女叔㛗来到山上。第一次,周穆王的兴致很高,对沙麓山铭勒题辞,进行封敕。随之又在沙麓山附近猎得白鹿,得到美人盛姬。但不久盛姬患病、去世,周穆王隆重地厚葬、痛悼他的心爱之人,叔㛗主持了追悼仪式。第二次,叔㛗随周穆王到沙麓山,刚来到居住下来,叔㛗因思念盛姬而痛哭不已。由于叔㛗在沙麓山居住,还有传说叔㛗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建庙纪念她。此庙被当地人称为东土山奶奶庙,年年香火不断。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所记沙丘堰,现为石家寨村。在大名县城东25华里。
  
  历史上,沙麓山所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当时,黄河西出潼关,流到今河南省濮阳市便转而向北,经今河北省大名县中部、山东省冠县和临清市西部,奔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然后注入渤海。历史上把太行山与这一段黄河之间称为“河内之地”,亦即九州之一的冀州。
  
  对冀州至关重要的还有邯郸南边的漳河。它流出太行山后,咆哮奔腾,东向流入沙麓山西部的黄河。漳河像连接沙麓山与太行山的线条,把冀州之地划分为南北两块。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黄河和太行山屏蔽为一条南北走廊(姑且称其为“河北走廊”)。沙麓山距离太行山不足100公里,成为河北走廊的南端咽喉,沙麓山乃是控制河北走廊咽喉的锁钥。
  
  河北走廊咽喉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原。黄帝之后,颛顼和帝喾的首都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尽管距离邯郸市区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县城仅75公里,但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势力向北扩展,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动。
  
  大禹分九州,首为冀州,把河内之地全部划在冀州之内,而且把州治定在漳河岸边的邺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希望把漳河之北的土地(北田)与南部之地共同掌握在手。但是,沙麓山却使这种希冀只能作为长期的梦想。
  
  向北,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势力的扩展;向东,沙麓山则成了山东与中原之间的
  
  天然屏障。莘县的资料提供,“莘县南部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可以推断,在更早一些时候,也会是山脉。从古代的黄河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折而向北的地理分析,今濮阳市之东在古代都应是绵延的山脉丘陵。这座山脉古代的名字不得而知,我们姑且称其为沙麓山山脉。在当时条件下,山东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受到滚滚黄河的限制。再加上黄河东边的沙麓山山脉,挡住了中原势力向东扩展。西周之前,沙麓山之东是后来被称为东夷的民族,今聊城市当时名为夷仪,应是东夷的重要活动区域。直到周朝的诸侯国成功统治山东之时,沙麓山之东主要是东夷的民族历史,这是山东历史的一大特点。
  
  南蛮北狄,西羌东夷,是中原的说法,今濮阳市一带是确定东西南北的基点。不可能以濮阳西部的太行山标志东西,只能把沙麓山的东边称为山东。山东省的字义,不是太行山之东,而是沙麓山之东。这个山,乃是沙麓山。
  
  沙麓山东麓的莘野连接山东腹地;西麓的黄河狭窄,乃理想渡口。而它的南北是荒山、湖泊、沼泽等复杂的地形,都不利于渡河。所以,沙麓山既是山东的西部屏障,又是沟通中原的要道和控制枢纽。由于沙麓山乃东西往来必经之处,从很早时候起,行人就越来越多,而且有人在沙麓山上聚集居住。古代称人们聚集为邑,沙麓邑出现在沙麓山上,到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沙麓邑修筑了城郭,名为五鹿城。不难想见,沙麓山对东夷与中原的政治、军事交往以及经济、文化交流,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沙麓山的作用和伊尹辅助兴商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沙麓山的存在,黄河从今濮阳市转而向北之后,是不会向北流那么远的。沙麓山是河北走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沙麓山把脚下的黄河尽力推向西去,使今邯郸市东部成为河北走廊的咽喉。沙麓山则是遏制这条走廊咽喉和门户的锁钥,其战略位置对河北的历史产生了更为重大的影响。
  
  4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河北的地理形势,利用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帝喾时期,北方有一有娀氏部落,其首领是简狄。帝喾为了团结有娀氏,纳简狄为次妃。简狄在野外洗澡,看到玄鸟(燕子)坠下一卵,感到奇怪,把它吞下。简狄吃玄鸟之卵而怀孕生子,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之后居住在蕃(平山蒲吾村,现在黄壁庄水库之中),附近的人都知道他聪明能干。大禹治水之时,把契请了出来。契不畏艰险,不辞劳苦,帮助禹出谋划策,为禹尽股肱之力。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加封禹。同时,因契帮助大禹有功,便对契赐姓子,并把他封在商。
  
  商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今邯郸市东部。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夏商史稿》267页)
  
  据《史记》记载,商地是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之地。子契的子孙后代得到这块宝地,其经济实力便逐渐壮大起来。而且,商地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商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外知内也”。商地是河北走廊的咽喉,无论是中原觊觎幽燕,还是北方部族窥测中原,这一带都是“从外知内”之地。子契之后,其子孙便把今河北省南部连成一片,逐渐产生入主中原之志。到子契的第十四代孙天乙(即成汤),商族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夏,成汤则成为出类拔萃之才。他居往在亳,亳在今魏县南部之内黄县、浚县一带(今属安阳市,距濮阳市较近)。
  
  这时,今山东省莘县出了一个能人伊尹(约前1630~前1550),名挚,是一个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的奴隶。伊尹身材短小,但足智多谋,志向远大,看到夏王桀暴虐残忍,预见夏朝气数已尽。伊尹找到成汤娶有莘氏之女的机会,作为陪嫁奴隶到了亳。接着,用自己高超的烹调手艺,接近成汤,劝他高举义旗取夏桀之位而代之。成汤顿觉相见恨晚,当即命伊尹为“阿衡”(宰相)。有了伊尹的辅佐,商的力量迅速壮大。夏桀的军队很快被打败,诸侯一致拥戴成汤为“天子”而建立商朝。商朝建立之后,在今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多次迁都,最后定都安阳。汤死后,伊尹辅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成汤的孙子太甲即位,不遵汤规,横行无道。伊尹便把他流放出去,强迫他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伊尹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世称贤相,约卒于公元前1550年,葬于商,即今邯郸市成安县一带。
  
  当然,伊尹可能没有想到,从根本上说,是沙麓山保障了商族的发展壮大,才能使他有机遇得展其才。
  
  沙麓山遏制南北与齐桓公称霸
  
  殷商的发祥已经有力地说明,沙麓山的存在,为北方民族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到了春秋时期,北狄鲜虞则发展成为中原的强大外患。
  
  周灭商后,对诸侯进行分封,并对商的残余势力实行怀柔政策。把商朝原来的土地分封为邶、鄘、卫三个方国,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了邶国。邶国就是今石家庄市北部区域和保定市南部部分区域。把商的势力封在自己的力量不易控制之地,应该说是是很大的失误。果然,武庚把这一带作为与周抗衡的复辟之地。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太子诵即位,即周成王。武庚认为有机可乘,把商朝原来的东方属国联合起来,起兵反周。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亲自带兵讨伐武庚,经过三年苦战,才平定了东方十七国叛乱,诛杀了武庚。这次平叛被称为“二次灭商”,其艰巨程度大大超过武王伐纣。如果没有周公,是难能成功的。
  
  周成王之后吸取武王教训,开始重视北方的防范,把周公的庶子封在今邢台一带,建立了邢国、軧国。但是,原邶国之地仍是周朝廷难以控制的飞地。发祥于今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的狄族鲜虞则乘虚而入。他们以新市(今河北省正定县新城铺)为中心,建立了鲜虞国。并在藁城西部建立了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了鼓国,三个部落国还建立了城邦联盟。狄族鲜虞凭借地利,国力迅速发展,兵力急剧强大。沙麓山的存在,为北狄鲜虞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使之成为春秋时期中原的强大外患。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之后,东周初立,王室日微,鲜虞乘机南下灭掉軧国,继而,接连侵犯中原诸侯国。处在这种强敌侵犯、生死存亡的形势之下,各诸侯国迫切需要推举一位领袖,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北狄。于是,管仲参谋扶持,齐桓公顺应大势所趋,开始了称霸大业。公元前661年开始,鲜虞接连征伐邢国、卫国,把邢国的国都(今河北省邢台市)和卫国的国都(今河南省卫辉市)也攻了下来。齐桓公听从管仲建议,出兵救援邢、卫两国。并且将邢国迁到夷仪(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西部),将卫国迁到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还集合诸侯在这两个地方为邢、卫建筑新的城邑。使得“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齐桓公通过存邢救卫之举在华夏国家中树立起威望。
  
  此时,中原华夏越来越认清沙麓山战略位置之重要。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 小匡第二十》)在沙麓山上修筑五鹿城,其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对付北狄,也是为了控制中原。在他制服宋国郑国、讨伐山戎以救燕、存邢救卫等重大军事斗争中,五鹿城都发挥了其战略作用。五鹿城的位置在今大名县北峰乡前现城村和后现城村,距离最近莘县县界不足4公里。
  
  沙麓墟与马陵之战
  
  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巨响震天动地,沙麓山的几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陷进地下。大地张开大嘴,把沙麓山的几道山峰吞下大半。一日之间,高大秀丽的沙麓山变成了土丘杂乱、沟壑纵横的沙麓墟。从此以后,五鹿城便有了“袭邑”之称。袭邑者,陷于地下也。(见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254页)
  
  沙麓山崩塌之后,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扭。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边,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并且在南面和东南面又出现沙(琐)、马陵等城邑。
  
  到了战国,战争连续不断,沙麓墟的战略地位仍然相当重要。魏武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五鹿城更名为元城。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
  
  公元前342年,韩魏长期交战,双方均已面临弹尽粮绝的局势。齐威王决定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攻魏救韩。魏惠王令庞涓和太子申一起,率领十万大军迎战。孙膑避其锋芒,转向魏国军事重地大梁进军。庞涓听到这个消息后,火速赶到大梁。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现已过而西矣”。庞涓率军加速追赶齐军。孙膑设“增兵减灶”之计,庞涓以为齐军人数第三天就由10万左右减为3万。心中大喜,舍弃一部分军队,亲自率领精锐之师披星戴月,兼程追击,一直追到马陵道。马陵道沟深林密,孙膑在此早已设伏兵。魏军猝不及防,人慌马乱,顿时被齐军击散。庞涓拔剑自刎。齐军将魏军彻底打垮,并俘虏魏太子申。
  
  关于马陵的地望,晋代杜预在《春秋左传》注疏中明确注为:“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卷二十六成公七年)元城县即今大名县,现有东马陵、西马陵、郭马陵等六个马陵村,隋代曾在此设马陵县。可见隋之前对马陵地望的争议是不多的。笔者以为,马陵邑的地望应在今大名县,在现在六个马陵村这一带。从《史记》记载马陵之战的情况,“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齐军的路线只有首先向西,然后向北,最后向东。马陵之战的方位不可能在开封之东或者在开封东南。决战之前,齐军、魏军主力都应是在沙麓墟渡口东渡黄河。马陵之战决战只能在沙麓墟马陵邑附近,即今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处。
  
  然而,马陵道是一条道路。马陵道可能起自马陵,或者经过马陵,然后东南方向,沿今莘县与河南省边界的丘壑,通到今莘县大张家镇、樱桃园镇道口村,距离几十里。孙膑指挥的是运动战,莘县大张家镇的马陵、樱桃园镇道口村距离大名县的马陵较近,作为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场是有可能的。莘县已经在此建起马陵之战纪念馆。
  
  沙麓山的奇异与山东人后裔掌控西汉政权
  
  由于沙麓山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它的崩塌在春秋列国引起很大震动。《春秋公羊传》称其为“天下异事”(《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晋国最善于占卜的掌卜大夫郭偃占卜说:“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麓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汉书.元后传》)。预见645年之后,沙麓山废墟之上要有圣女出现。
  
  据《汉书•元后传》载,汉武帝时,魏郡(今大名县一带)“群盗”起事,汉武帝令东平陵(今济南历城)人、绣衣御史王贺(字翁儒)惩治“群盗”以及失职官吏。武帝本来要杀1万多人,王贺却一个未杀,“皆纵不诛”。王贺以玩忽职守罪被罢官,魏郡人却很感激他。有个姓建的老先生劝说王贺不要回老家,给他看了风水,让他定居在沙麓墟之上、魏郡元城县委粟里(今大名县东北部)。后来,王贺的儿子王禁有四女八男,次女名政君。政君年龄大了,说个婆家,没等嫁娶,男方就死去。许给东平王,东平王也死了。18岁的时候,送到皇宫作了“家人子”(未有职号之宫女)。此时,皇太子刘奭宠爱的司马良娣病死,死前对太子说,她命不该死,是诸娣妾良人把她咒死的。从此,太子恨透了他的诸娣妾良人,再也不理这些有职号的宫女了。皇太后只好让太子选家人子伺侯他,太子轻率地选了王政君。以前诸娣妾受幸多次都不怀孕,王政君受幸一夜就在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生下一子。汉宣帝高兴极了,为孙子起名曰骜,字太孙,常常把他带在身边。这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又过了三年,汉宣帝崩,皇太子刘奭继位为汉元帝,王政君作了皇后。元帝之后成帝继位,王政君为皇太后,兄王风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此,王政君“群弟世权,更持国柄”。王家大兴,交替掌握国家大权,先后有“十侯五司马”。其中,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王政君有五个兄弟在同一天同时被封侯,被国人称为“五侯”。于是,王政君的故乡特别引人注目而被称为贵乡。
  
  哀帝时,王政君就是太皇太后,但哀帝在位六年驾崩。王政君让侄子王莽当上大司马,掌握了军事大权。哀帝无子,她和王莽做主,让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继位,是为汉平帝。平帝不但年幼,而且常年患病,王政君俨然临朝主政。这一年为汉平帝元始元年,即公元元年,距离沙麓山崩恰好是645年。
  
  此时,王政君伪装谦恭的侄子王莽则野心猛烈膨胀,加快篡权步伐,施展手段让女儿作了汉平帝的孝平皇后。平帝仅仅作了5年皇帝,小小年龄就死了。王莽立两岁的婴为孺子,自己作了摄皇帝。公元9年,索性自称真皇帝,篡权建立新朝。
  
  莘县信息港速递现在,大名县传说王政君的祖籍就是该县东北部的金滩镇北沙窝庙村,其位置在沙麓山北麓,距离莘县县界1公里。应沙麓山之崩塌,在600多年之后,生出一个“历汉四世为天下母,飨国六十余载”,并且临朝称制、主持朝政的圣女,不能不使人惊叹沙麓山的神奇!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山东之“山”到底在哪?沙麓山探源竟在莘县?!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