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莘县信息港(http://www.sxxxg.com.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莘县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莘县这个村里的“大平调”已有百余年历史

发布时间:2018-08-06 15:47:17
核心提示:  莘县信息港新闻报道莘县西南端的古云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同智营村,与河南搭界。这个村与其他村不一样的是

  莘县信息港新闻报道莘县西南端的古云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有一个2000多人的同智营村,与河南搭界。这个村与其他村不一样的是,村里有一个大平调剧团唱大平调已有百余年历史。农闲季节,在莘县观城镇、大张家镇,河南濮阳、清丰、范县、鹤壁、安阳等黄河两岸经常演出。“说是剧团,也不那么正规,村里十二三个人招呼到一块,出去就演出。要紧了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又唱又蹦,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智营大平调第六代传承人张文重说。

  农闲季节唱大戏 大平调特色纯朴

  “目前大平调剧团的第六代传人,出于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仍然活跃在古云周边地区,主要在农闲季节到黄河两岸的乡村、采油三厂等地演出,比如庙会、大集等等,一般每次演4天至6天。”张文重说,他们每逢周二、周六,在采油三厂的同乐园举行演唱活动,每逢周四到钻井四公司进行活动。他们还时常接受外地的邀请,对外进行正式演出,很受观众的欢迎。

  据张文重介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名叫“莘县大平调剧团”,属于半职业剧团,那时村里还弄过“打窝班”,也就是村里的老艺人传授给70个年轻人演出技巧。目前还健在的同智营大平调唯一一个第五代传承人王恩庆已84岁。现在剧团的名字是“莘县同智营大平调剧团”,主要演员有13人,分别是张文重、张保朝、刘培楼、闫满仓、王先亮、翟粉竹、姜相鹅、刘玉花、晁俊香、王素环、陈艳美、孙爱菊、张秀芹,年龄最大的62岁,小一点的50岁,这些演职人员也都是同智营大平调第六代传承人。尽管剧团有13人,但角色不太全了,现在主要有青衣、红脸、老旦,缺少小生、黑头、花脸等角色,尤其需要小生时,由年龄大的来扮演。

  在张文重看来,大平调的唱腔为板腔体系,男女演员皆用大本腔,特殊的时候挂立挑时才用一点二本腔,发出“咿咿”或“呕呕”的特殊声音,这也是大平调的独有特点。大平调唱腔自然大方,高亢明亮,粗犷豪放,大腔大韵,纯朴之中带有一些土气,乡土气息十分浓厚,老百姓对它的评价是“黑脸红脸”出来就喊,尖子号一吹吱吱的“叫唤”就是对它的真实写照。大平调的台词也多以方言土语为主,粗犷古朴而土气,那种文雅含蓄的东西不多见,很接近农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通俗易懂,所以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大平调的板式可分为原板、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大起板等板式。大平调的表演也是以粗犷豪放著称,没有其他剧种的细腻和文雅,“说白了就是土,围上一圈人就演,当了紧就脱了上衣光着膀子又唱又蹦”,这种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正是大平调这个剧种原始化的具体表现,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稀有剧种大平调 文场武场各不同

  大平调是一门独特的稀有剧种。其乐器、声腔、舞台表演有其特殊风格。

  张文重说,大平调文场的乐器主要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一种八棱短琴杆的弹拨乐器,类似月琴,但发音筒比月琴还大,直径约有尺许,它是大平调的头把弦,琴弦张力大,弹拨起来其声断金斩玉,铿锵有力,如金珠玉豆落玉盘之清脆悦耳。“二弦”是类似京胡的一种乐器,琴筒比京胡粗也比京胡长,多用梧桐木掏制而成,多以紫檀做杆,琴弦张力很大,拉起来其声音尖细、明亮、高亢,比别的乐器高出八度,穿透力强,演奏起来似八哥、如画眉、赛百灵,声音婉转余音悠长。有人赞誉二弦说“此音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三弦”就是其他剧种也使用的普通三弦,杆长,琴弦张力小,弹拨起来声音低沉浑厚,滑弦范围大。这三种乐器三种音色,高中低相配合,大弦的铿锵,二弦的高亢,三弦的圆润混为一体,造就了大平调的独特风格,再配上笙、电子琴、二胡等乐器使舞台音乐更加完美。

  武场除了与别的剧种一样的战鼓、班鼓、大锣小锣手釵外,还有三种十分特殊,其中“尖子号”就是一种长号,用铜制成约有一米五长,吹起来声音较尖,发出锥锥声音,乐谱中用“锥”来表示,其声音很大气势宏伟,主要用来增加舞台气氛,烘托宏伟的场面,在大角色出场时或者武将打斗时才用它,尖子号一般是两杆,上场门和下场门各一杆,吹出角色的威武雄壮不可一世。“四大扇”也就是四只大铙大釵直径一尺半,重量是七铙八釵(七斤八斤),敲打起来发出“空哐”“空哐”的巨响,也是在大角色出场时才用它,尤其是武将出场时和尖子号结合使用再配锣鼓一起演奏,那真是排山倒海震天动地,使演员热血沸腾,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大梆子”,大平调用的梆子比别的剧种用的梆子大的多,长约一尺七,中间有碗口那么粗,两头稍细中间掏空,用枣木制成,演奏起来发出“咚咚”的声音,低沉圆润而饱满,所以大平调在本地也叫大梆子戏。

  韵味甜美大平调 传承脉络有渊源

  莘县信息港消息显示市艺研所负责人表示,大平调属于梆子系统的板腔体,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地方戏剧种。2006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它的定弦、唱腔比高调的山东梆子、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大平调伴奏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群众也称它平调、“大油梆”、“ 大梆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同智营大平调剧团以乐队齐全、演员阵容整齐、剧目繁多、演出质量上乘而闻名于黄河两岸,莘县、范县、清丰、濮阳、南乐、菏泽、广平、魏县、梁山等县市都有剧团的活动身影,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好评。据张文重透露,剧团主要演出剧目有200余出,传统剧目有《收姜维》、《王莽篡朝》、《铡美案》、《双状元》、《三娘教子》等;新编剧目有《改造二流子》、《大团圆》、《妯娌两》、《八一风暴》、《野鸭洲》、《万紫千红》等等。

  说起大平调的历史渊源,市艺研所负责人说,关于大平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由豫剧演化而成,一说由武安平调传豫北后和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目前,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的碑记以及河南滑县发现的清顺治十六年大梆戏“大兴班”演出合同,说明大平调明末清初时期已有正式班社,在冀、鲁、豫、苏、皖五省边缘地带传唱。

  大平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语音差异和艺术风格不同,形成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流派,同智营大平调属中路流派,是清丰洪家班一脉。莘县古云镇同智营村,地处中原腹地,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历史上曾归属清丰县。据洪家七世管主家谱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清丰县西关大户洪从心创“洪家”平调班。

  兴起于二十世纪初清丰洪家班的莘县同智营大平调,行腔高亢而婉转,韵味甜美而富有穿透力。剧团土改前后形成规模,新中国成立前后达到鼎盛,断断续续经六代传人延续至今。从同智营大平调剧团记载来看,其历代传承人代表分别是,第一代李明修;第二代曾光荣;第三代李秋平、刘怀里;第四代张敬凤;第五代张考云、张敬堂、腾广明、张明绪、闫庆明、闫庆春、刘梦奇、王恩庆;第六代张文重、张保朝、刘培楼、闫满仓、王先亮、翟粉竹、姜相鹅、刘玉花、晁俊香、王素环、陈艳美、孙爱菊、张秀芹。

  “尤其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平调剧团第四代和第五代时,他们自带干粮,自搭舞台,为解放军的南下唱过七天七夜,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张文重动情地说,剧团还为周边县市培养了大批演员,如濮阳的柳坑、十八郎、沙河寨等村都有同智营大平调剧团的众多门徒,为戏曲艺术的普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莘县信息港大数据显示现如今,“莘县同智营大平调剧团”目前因受大环境的影响及资金的短缺,剧团规模越来越小,演员年龄最小的年过半百,演员严重的青黄不接,让大平调这门稀有剧种和特殊的艺术瑰宝已到了濒危的边缘。不过,从张文重的言谈中不难发现,他们有决心在政府的支持下,尽力挽救、传承、发展大平调这门历代艺人留下的艺术财富,尽量不让它成为莘县的历史符号。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莘县这个村里的“大平调”已有百余年历史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