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莘县信息港(http://www.sxxxg.com.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莘县新闻资讯 » 本地新闻 » 正文

莘县东节村申请筹建莘县第一支部纪念馆,丰富当地红色资源

发布时间:2018-11-09 16:08:51
核心提示:  莘县信息港消息报道称莘县张寨镇东节村,位于鲁豫交界处,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一件让
  莘县信息港消息报道称莘县张寨镇东节村,位于鲁豫交界处,是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一件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事儿——东节村四位村民借为日军加高炮楼之际,里应外合,用两把几乎将这里的日军全歼,并一把火烧了炮楼。
  
  他们的壮举当时得到冀鲁豫边区领导人的嘉奖,也在当地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10月30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感受到,有关部门及村民对这段革命历史极为重视,目前正在申请筹建莘县第一支部纪念馆,以丰富当地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资源。
  
  四口人死于战争
  
  日军毁了她的家乡
  
  张鲜荣,1922年5月生人,娘家在寨节村(之前与东节村属于一个村,一个在寨里,一个在寨外),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依稀记得,自己十四五岁的时候,日军来到她的家乡,在村头占用土地,建起炮楼,爷爷和爸爸(当年只有30多岁)被日军抓进炮楼,挖大坑给活埋了。连年战争,致使民不聊生,家里已无法生活下去,一家人只好外出逃荒,逃到河南省南乐县梁村,投靠姨母家。路上,妹妹出天花,生生渴死了,弟弟也不幸夭折。由于日军驻扎在村里,村子成了无人村,房子倒了不能修,地也没人种,这种居无定所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张鲜荣还记得,日军被赶走后,村民陆续回到家乡。当时,她看到自家的房子已经不在了,各种叶子甚至柴禾都被吃光了,连地里的草也被连根挖没了,到处是光秃秃的一片。村民都饿得皮包骨头,没个人样儿,可看着满目疮痍的家,他们咬紧牙关开始重建。
  
  20岁的时候,张鲜荣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东节村村民刘德江,后任村妇女主任。在这期间,她到处开会,动员群众干革命,搞生产。解放后,工作队驻村时,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为他们提供吃、住等便利,遇到难事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她说,正是受当时条件所限,她只生育了一个孩子。
  
  刘德江是一位老革命,当年四处奔波,解放后在林业部工作过,后调到青海西宁,也曾在莘县任职。由于常年在外,生活没有规律,他得了喉部疾病,61岁就去世了。这些年来,张鲜荣在家乡工作,并未一直跟随在丈夫身边,仅跟随丈夫在北京待过几年。
  
  土地改后,村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都觉得生活有了奔头。当时,有关部门请张鲜荣去工作,但她认为家乡很好,故土难离,便拒绝了,正是感恩于中国共产党对老百姓的好,她连安家费也没要。
  
  如今,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1946年入党的老党员,除了去年摔伤,腿脚不太方便,身体还很硬朗。见到记者,她拉住手不放,有力而温暖。
  
  三村民手持
  
  砍死日军烧了炮楼
  
  莘县信息港消息显示刘宗孟,乳名六民,莘县张寨镇东节村人(原属河南省南乐县千口乡),1916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没有上学的机会,以务农为生。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进攻中国,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仅仅不到千口人的东节村村东公路南北两侧就修了两座炮楼,路南是日军炮楼,路北是伪军炮楼,二者相距数百米。年仅24岁的刘六民深感亡国奴的痛苦和压抑。
  
  采访中,刘六民的儿子刘贵祥告诉记者,当年7月,得知日军炮楼向附近村庄要征用民夫加高炮楼,刘六民更准备趁机端掉这个炮楼,给日军致命一击,遂向上级进行了汇报、请示。当时东节村的郭连增被抓进炮楼当了伙夫,于是,刘六民和邻居张勤增与其取得联系,打算扮作民工混进炮楼,来个里应外合。后来,村民桑记法也参与进来。
  
  炮楼中的日军每天午饭后都会洗澡、午休,热水都是由郭连增送进去。于是,郭连增把两把藏到热水桶里带了进去。
  
  7月12日,三人进入炮楼。随后,刘六民、张勤增拿起郭连增事先准备好的两把,冲进日军休息的地方,向日本兵砍去。日军毫无戒备,很多都在睡大觉,有的一声未吭就“伸腿”了。正紧张之际,一个在楼顶值班的日本兵听到动静,他顺着梯子下来时,被抓住双腿掼在地上砍死。桑记法则将日军的枪枝牢牢控制住。没几分钟,他们就杀死了七个日本兵,仅剩小队长带伤逃到伪军炮楼。撤退时,刘六民泼上汽油,把炮楼付之一炬。
  
  刘贵祥说,铲除日军这个据点后,他父亲被称为杀鬼子的英雄,其事迹传遍冀鲁豫边区。在敌人疯狂时期,拔掉这座炮楼,影响很大。东节村杀鬼子烧炮楼的英勇创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赞扬,得到了冀鲁豫军区首长杨得志、苏振华的联名致信嘉奖。
  
  解放后,刘六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和桑记法建立了村里第一个互助组。20世纪60年代,张寨乡建立机械厂,刘六民被调往机械厂做门卫工作。1985年,69岁的刘六民因患脑血栓病故。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这封嘉奖信的复印件。刘贵祥说,这封信写于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原件由其表弟蒋学昌保存。
  
  后辈人积极筹建
  
  莘县第一支部纪念馆
  
  1941年7月、11月和1942年3月、10月,日军实施四次“治安强化运动”。至1942年底,冀鲁豫边区有日、伪军据点、碉堡1098个,驻有日军6300人、伪军6万余人。边区抗日根据地大部变成格子网状,局面十分被动。
  
  共产党人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人民战争的威力,领导抗日军民开展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1年7月,八路军南进支队开赴鲁西北莘县、堂邑、冠县一带,20天内攻克日、伪军十几处据点,夺取了军事斗争的主动权。1942年7月起,冀鲁豫军区开展了历时三个月的夏秋季军事、政治攻势:拔除日、伪军据点40处,歼灭日、伪军2500多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牵制了日、伪军大量兵力并给敌以重大杀伤。
  
  东节村坐落在莘县张寨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与寨节村原为同一自然村,西与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西节村交界,全村党员48人,其中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2人。
  
  张寨镇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节村的革命历史比较丰富,比如,1931年春,莘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在该村成立。1942年7月12日,“两把端掉日军炮楼”的英雄人物就是该村村民。此外,1942年7月中旬,日伪军几次到东节村扫荡袭击,先后死难70余人。该村还是抗日模范村、聊城市重点革命老区村,有革命烈士10人,革命战争年代参军32人,南下北上干部6人。
  
  东节村会计张存良告诉记者,1950年前后,村里的小孩还能在日军炮楼原址上挖出烧焦的饼干等物品,他们在现场遗留的土堆上玩耍,四周则是工事用的沟,还有一口日军吃水用的井。不过,为了安全起见,这口井前几年被填了。
  
  莘县信息港整体获悉革命历史不能忘记,先辈热血应该铭刻。张存良表示,作为莘县第一支部所在地,该村已通过镇有关部门申请筹建莘县第一支部纪念馆,他们希望通过纪念馆的建设,增加当地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资源。建成后,纪念馆可以与苏村烈士陵园、郭炉村八路军地下交通站等红色教育基地连为一体。同时,他们计划树立一面抗日殉难民众纪念碑,以纪念当年殉难的民众,也以此教育后人爱党、爱国、爱民。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莘县东节村申请筹建莘县第一支部纪念馆,丰富当地红色资源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