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莘县信息港(http://www.sxxxg.com.cn/)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莘县新闻资讯 » 娱乐新闻 » 正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8-20 20:32:00
  三
 
  我们企盼着幸福有一天会来到身边.它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
 
  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
 
  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
 
  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四
 
  这是个被压抑的充满勃勃生气的女人,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
 
  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
 
  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
 
  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
 
  五
 
  在古老的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了禁果,他们有了性爱,从此人类有了罪.
 
  由此可知,上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他不允许别人干他不喜欢的事,因此他又是一个独裁主义者.
 
  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上帝的存在.
 
  完全沉溺在爱情生活中的安娜和伏伦斯基有了第一次性爱,恐惧立刻袭来,一切开始回归到现实之中.
 
  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伏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
 
  道家说,无为而为,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在爱的纯洁之中涂抹上其它色彩的时候,这种爱就不再是完美的了.但此中没有是非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理智和情感不懈的抗争.
 
  安娜是另外一个人的妻子,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是社会希望她恪守道德的人.在爱情的对面,是长期的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这种大众意志有时表现为道德,有时表现为法律.
 
  极度的矛盾使安娜忍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理智与情感面前难以适从.爱情的力量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藩篱,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自私感和罪恶感立即来到她的身边,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楚.
 
  而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
 
  六
 
  伏伦斯基和安娜的灵魂属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他们虽然一见钟情,但他们貌合神离,相距遥遥,根本不可能融合在一起.当安娜孤独无助的时候,伏伦斯基选择了逃避,他想要回到他以前的那种花花世界里.
 
  安娜的感觉是敏锐而正确的,伏伦斯基在精神上已经抛弃了安娜,却因为良心和责任不敢这样去做.
 
  对生活和理想彻底失望的安娜选择了自杀.她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中,已承受太多的悲哀与不幸.她需要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干扰.她用她的方式寻求到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最终没有与现实妥协,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
 
  七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
 
  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很难说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能够容纳安娜这样的女人,我们都企盼着理解、宽容、仁慈,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悲剧总是一天天在我们的身边发生.
 
  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能宣扬纯洁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不知将会走向何方.当邪恶在社会中横行的时候,纯洁和高尚的东西反而显得愚昧可笑.这是我们的现实.
 
  八
 
  我不认为两个灵魂的相触一定要用某种契约作为凭证.
 
  现行婚姻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关注事态发展,追究事件故事,博得人们的关注,
 
  莘县信息港www.sxxxg.com.cn编辑中心获悉
 
  安全?情感?性?良心?
 
  安娜可以不屑于世俗的嘲笑和讥讽,但却不得不受到婚姻制度的困扰.
 
  现行婚姻制度实际上对没有爱情的婚姻保护更多.
 
  九
 
  晚年的托尔斯泰拒绝肉食,因为在他看来,猎杀动物,既是残害生命.
 
  他的一生一直在维护着人的尊严.他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广阔的人文精神都留在他那些伟大的著作中.
 
  从最早的《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叶赫留朵夫,到《战争与和平》中的皮埃尔,《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到《复活》中又以叶赫留朵夫作为完结,我们始终看到一个身材魁梧,外表腼腆,温文尔雅,思想上却又极端自审和复杂的人,这个人实际上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在这个人最初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庄园中的农奴,并宣布他们获得了自由,想用自己的行动给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作出一个表率(《一个地主的早晨》).后来他放弃自己公爵的身份,要跟一个地位低下的妓女结婚(《复活》).到了八十高龄,托尔斯泰还为了寻求真理而离家出走,最终客死异乡.
 
  托尔斯泰和他的安娜一样,直到生命终结,都不与不合理的现实妥协.
 
  十
 
  真理与美善就像道一样玄妙深微,不可言说,无影无踪.丰富啊,可以包容宇宙,博大啊,可以气吞山河.只有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而她又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读到她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激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安娜·卡列尼娜,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有好几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其中以苏菲.玛索主演的这部最受欢迎.
 
  好句: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上帝啊,原谅我的一切吧
 
  我不要什么幸福,我只要拜托痛苦就好了
 
  人之所以有理智,就是为了摆脱苦恼
 
  没有纯粹的幸福,幸福本身携带毒素好词
 
  风中之烛香消玉殒飞蛾扑火自惭形秽燎原之火貌合神离洁白无瑕无影无踪气质非凡至洁至纯
 
  “……他道了声歉,往车厢里走,但又觉得想再看她一眼。倒不是因为她非常美丽、身姿优美素雅,而是因为她从身旁走过时,脸上有一种特别温柔亲切的表情。他回眼望她时,恰好她也转过头来……在她脸上,在那闪亮的眼睛和微带笑意的红唇之间,有一股压抑着的活泼生气……她有意掩饰自己眼中的光彩,然而它禁不住在隐隐的笑意中闪现。”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驶近前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轮子。正好在前后轮的中间对准她的那一瞬间,她扔掉了红色的手提袋,缩起脖子,两手撑地卧倒在车厢底下……于是她一直点着用来读那本充满焦虑、欺骗、痛苦和邪恶的书的蜡烛,闪现出以前从未有过的耀眼光辉,给她把原先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照亮,紧接着蜡烛发出哔哔啵啵的响声,黯淡下去,永远熄灭了。”
 
  这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出场和终结的两段描写。我在书的这两个部分之间辗转了多次,去辨认字字句句中隐藏的玄机,也猜想托翁当时是怀着何等心情,眼睁睁看安娜钻进自己为她精心设计的命运之车轮下。
 
  “悲剧,就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实在是无法安慰我,无法拂去我心头对托翁的怨恨——我看明明是您打定主意要毁灭她,却给她安排了一个自毁的结局,这是多么高明的“借刀杀人”啊!
 
  (一)第一把刀:托翁的女性价值观与女性道德观
 
  1868年,即托翁写《安娜》这部小说的5年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其中说道:“男人的天职是做人类社会蜂房的工蜂,那是无限多样化的;而母亲的天职呢,没有她们就不可能繁衍后代,这是唯一确定无疑的……虽然如此,妇女还是常常看不到这一使命,而选择虚假的其他的使命……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无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
 
  这段话已经充分表达了托翁的女性价值观与女性道德观,简言之就是紧紧依附于家庭,任劳任怨生儿育女,牺牲一切个人追求,而且牺牲越多就越伟大越完美。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托翁当然早就洞悉了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在他看来,婚姻代表的是伦理道德价值,是社会性的,是伟大的付出,是神圣的。而爱情代表的是个人私欲,只有当爱情与婚姻同体共生的时候,爱情才借婚姻而获得了神圣光环。也就是说,在托翁的思想里,爱情不具备独立尊严与价值。因此,面对婚姻与爱情的矛盾的时候,托翁坚定地站在婚姻的一边——爱情只要停留于不撼动婚姻的偷情状态,就是可以模糊处理的。而爱情一旦要威胁婚姻,爱情就变成了罪恶。
 
  按照这一标准来看,显然,安娜是应该遭天谴的女人。所以,安娜必须不得好死,这是托翁的强烈意志。
 
  当然,伟大的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他要在作品中强加他的意志,也依旧会在写作过程中,不囿于这种意志的冷酷,而展示出他对人之生命力的敬畏与悲悯,使人物鲜活生动,充满自我行动力。
 
  对于安娜的美好,托翁不遗余力地展现。对于安娜婚姻的不幸、丈夫卡列宁的虚伪冷漠,托翁给予无情地揭露。
 
  安娜甫一出场,托翁即借沃伦斯基的眼睛展现了她的美丽、优雅、纯真与活力。接着,又借沃伦斯基母亲之口,展示了安娜是多么讨人喜欢。安娜的出场,本是去为因婚外情暴露而陷入家庭纠纷的哥哥救场的,所以,再接下来,托翁直接描写了安娜与嫂子的谈心、与孩子们的嬉戏。
 
  第一次出场,安娜就没法不赢得所有读者的喜爱。
 
  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却身处一桩没有爱的不幸婚姻之中。即便这婚姻给了她丰富的物质和高贵的社会地位,读者依旧没法不为安娜深深惋惜——这么美好的女性,如果不能拥有爱情,是多么残酷的暴殄天物!
 
  所以,当看到沃伦斯基陷入对安娜的强烈爱情中时,简直令我欣喜若狂,虽然早就知道最后的最后结果是何等凄惨,但我依旧乐见安娜飞蛾扑火。只是,当最后的凄惨被托翁直接呈现我眼前之时,我心里难免升起一股怨恨的怒火。
 
  虽然托翁也为安娜的不幸而深感痛苦,但是他最终依旧用安娜的死,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一个女性如果竟敢不牺牲个人追求而为婚姻家庭奉献自己,那么即使美丽如安娜,也绝对没有好下场!
 
  托翁所秉持的,不过是当时当地的主流正统价值观而已。这种主流正统价值观对于女性个体价值的漠视,让人不寒而栗。
 
  同样是因追求爱情而死的女主角,但福楼拜对于爱玛,与托翁对于安娜——何况安娜远远比爱玛更可爱——给我的感受有很大不同:福楼拜在进行精神探索,一个女性为什么会因追求爱情而走向绝路,对其不乏自私、盲目的追求有批判也有悲悯,惟其如此,他并不将爱玛塑造为一个多么美好的女性,但他对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托翁是在进行道德审判,他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要展示的就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性如何自取灭亡,惟其如此,他竭力将安娜在“私德”之外塑造得无比完美。
 
  也许正因为如此,爱玛的死,让我觉得非常自然;而安娜的死,却让我心有不甘。
 
  在此,我当然认为,福楼拜比托翁更见伟大。
 
  (二)第二把刀:安娜的自我审判
 
  最初发现沃伦斯基爱上了她,变成了她的“影子”的时候,安娜是又喜又怕的。等她无法欺骗自己,她已经被点燃之后,安娜对自己的道德审判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托翁非常“老谋深算、深谋远虑”地将自己对安娜的道德审判,转换为安娜的自我审判。当然,在当时当地,在那样的主流正统价值观的统治之下,一个背叛婚姻、背叛丈夫、贪婪啜饮婚外之情的女人,难免不受到严厉的道德自我审查。当偷情败露、有了身孕而又不得不在自己丈夫的家中生下这个偷情之果的时候,安娜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从安娜一出场,就隐约生起的死亡意识,这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虽然安娜最后还是奇迹般地熬过了产褥热,但自此后,以死解脱的念头,便像一条毒蛇纠缠着安娜脆弱的神经。
 
  安娜与沃伦斯基私奔到国外,过了一段看起来非常完美的日子。他们有爱情,而又不缺钱,而且他们在世俗层面上都很聪明、善解人意,看起来,幸福的日子没有理由不一直这样持续下去。
 
  但是,安娜一方面贪婪地享受着这得之不易的幸福,另一方面又难以停止对自己的道德审判,毕竟她还没有离婚(卡列宁为了惩罚她而不离婚,并且将他们的儿子当做要挟的砝码),她与沃伦斯基也无法结婚,他们的关系得不到世俗认同,他们需要回避各种眼光、舆论的伤害,即使是那些表现出对此种关系很理解的人,也不过是用以掩盖他们自己的尴尬,显示他们自己的包容力。况且,安娜与卡列宁的儿子,还在卡列宁的控制之下,不准母子相见。
 
  此外,只要安娜从法律上还是卡列宁的妻子,那么安娜与沃伦斯基所生的孩子,也都必须跟卡列宁姓,从法律上是属于卡列宁的(安娜卧轨死后,她与沃伦斯基的女儿被卡列宁带走了),而不享有沃伦斯基的继承权。这无疑是沃伦斯基和安娜的重大心病。
 
  “我是个罪孽深重的女人”,“也许只有死才能解脱这一切”,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幸福,建立在这样的道德审判和情感折磨之上,也就难免充满隐忧。这需要极为强大的心去承担,也需要极为坚韧的智慧去应对、解决。
 
  然而,安娜是脆弱的。她因追求爱情而惹下这么大的祸患,本应有足够的强大去抵挡它们对爱情的伤害,但是正好相反,除了一味地、任性地消费爱情而不是保护和建设爱情,安娜就是顺应着自我道德审判绳索的拖曳而奔向死亡——以死去解脱。
 
  (三)第三把刀:安娜的爱情洁癖
 
  我第一次看《安娜》,是在紧张得变态的高三,心急火燎、走马观花的阅读方式,很不适合读名著,所以基本上没看出什么味道儿。后来,零零散散看过不少对安娜之悲剧的介绍和解读,几乎异口同声:安娜最终是出于对爱情的绝望,而走向了决绝的自我毁灭,而安娜对爱情的绝望,又是沃伦斯基这个轻浮的花花公子的始乱终弃导致的。
 
  重读《安娜》,我带着这种先入为主的眼光,得到的印象和结论,却全非如此。照我看来,沃伦斯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而直接毁掉安娜的,是她病态的爱情洁癖。
 
  说到爱情洁癖,这大概是古今中外女性的通病,尤其是那些自恃拥有高贵出身和迷人美貌、自尊度极高的女性,此病尤为严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激情当做爱情,要求爱情始终处于激情的高音区,要求男人对自己始终战战兢兢而又热烈奔放,要求两个人的心灵始终百分百重合。一旦不能如此,她们则怀疑、嫉妒、使性子、耍手腕。当然,她们的结局大多相似,就是亲手将爱情绞死在性别道德制高点的十字架上,却将自己命名为牺牲者、受害者。
 
  当时当地,安娜作为贵族妇女,其人生必然要依附于某一个男人。在婚姻中,她依附于卡列宁,虽然这婚姻没有爱情,但是安娜自有婚姻这一主流形式的伦理纲常之掩护,即使没有爱情,日子照样虚伪着平稳地过。况且她还可以寄情于儿子,用慈母的形象掩饰爱情缺失的空洞。换句话说,在婚姻中,安娜是游刃有余的,是安全的。
 
  但是,当安娜爱上了沃伦斯基,要用婚姻这一主流形式的毁灭换得爱情之拥有的时候,安娜则立刻命悬爱情这一根线,而这根线掌握在沃伦斯基的手里。相对于那个无爱情的婚姻来说,此时的安娜,人生安全感大大降低。处于恐惧之中的安娜,对爱情的依赖、多疑、嫉妒、任性、洁癖愈演愈烈,而她的个人魅力也因此不断降低。当她越害怕失去的时候,她的魅力越是打折扣,她就越容易失去。对此,安娜并非没有意识到,但是她似乎已无法控制自己走向毁灭的冲动。当她想到自己只要一死,就可以让沃伦斯基因悔恨自责而重新爱她、永远爱她的时候,她感到了心满意足。
 
  看来,这桥段,古今中外的女子都擅长。
 
  貌似她们是一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眼里揉不得砂子的贞洁刚烈人儿,但换个角度看,她们是懦夫而不是强者更不是智者——她们将自己的人生全然系于爱情,本就超出了爱情的本分所限,却浑然不觉理直气壮地向爱情索取;她们都是爱情的奢侈消费者,而不是爱情的建设和维护者。
 
  在我看来,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情虽有虚荣成分,但不能说不够诚意。为了安娜,沃伦斯基牺牲了本来雄心勃勃的军队的事业,社会声誉也受到了影响,并且还要对抗着来自母亲的压力,即便如此,他依旧对安娜没有怨言,为安娜和孩子的生活做着周到细致的安排。
 
  爱情从激情的高音区缓缓下落,可以说是自然规律。真懂爱的人,有勇气面对这样的变化,有智慧在这样的变化中培育更深沉、更稳固的内容。
 
  安娜不懂得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勇气和智慧。
 
  沃伦斯基当然也不懂,但是他凭着一个男人对人生的理性(虽然这理性不乏世俗、世故),明白在爱情之外人生还需要更多的内容,爱情也需要有更多的支撑。更重要的是,他对爱情由激情的高音区滑落并不那么恐惧。是的,除了爱情,他毕竟还有别的。他要建医院,他要参与贵族大选,他要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活动,而安娜没有沃伦斯基在身边就开始惶惶不安,并忍不住耍各种连自己都觉得丢自尊的小手腕儿。
 
  不得不承认,从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中,已经可以窥见千百年来男男女女的世俗爱情的各个侧面,光明的、阴暗的,宏大的、渺小的,优美的、鄙俗的。但也不得不说,这一爱情范本,向我们展示的,不过是世俗爱情之局限的大揭露,它没能向我们提供一个超越性的、建设性的、引领性的心灵世界,甚至连这样的反思意识也没有。
 
  在爱情主题上,我想再一次强调,托翁与福楼拜相比,不够伟大。
 
  当然,在一个女性没有独立和自由,而必须依附于某一个男人才能生存的时代,我们无法对安娜求全责备,安娜的脆弱与无明情有可原。
 
  那么现在呢,在女性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同的今天,对于爱情,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而不是命悬此线孤注一掷的恐惧?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建设的智慧而不是消费的贪婪?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晚间消息,事件落下帷幕,今年不同往年,今年的内容,引起了网友热烈反响。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版权与免责声明
莘县推荐图文
最新分类信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站点地图